引言:ADC药物由于抗体的高靶点特异性和长半衰期而被用作药物递送载体。从理论上讲,通过靶向单克隆抗体,ADC可以精确定位病灶,实现真正的“开对药”。因此,抗体靶点的选择非常重要。靶抗原应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但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目前,流行的靶点包括CD家族(CD、CD0、CD22、CD79B、CD19)、BCMA、HER2、TROP2、组织因子(TF)、Nectin-4、FRα、EGFR等。今天这篇,我们简要梳理介绍了一些ADC在实体瘤和血液肿瘤中的靶点。#ADC药物#
01
ADC实体瘤靶点
迄今为止,FDA批准用于治疗实体瘤的ADC靶点包括HER2、TROP2、组织因子(TF)、Nectin-4、FRα和EGFR。1.1HER2HER2是一种kda的跨膜糖蛋白,属于EGFR家族。HER2/NEU基因的扩增是人类恶性肿瘤和转移的已知驱动因素。几十年来,HER2因其在癌症中的作用而一直是治疗靶点。HER2也是ADC的靶点,T-DM1和T-DXd均被批准用于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HER2内吞作用有多种机制。首先是CME。免疫共沉淀清楚地表明HER2直接与AP-2结合。此外,dynasore可完全阻断SKBR细胞中的HER2内吞作用。此外,HER2已被证明可以利用CLIC/GEEC内吞途径。目前,市场上有三种靶向HER2的ADC药物,分别是Kadcyla、Enhertu和RC48。1.2TROP-2TROP-2是一种46kDa单体糖蛋白,具有选择性过表达、结构内吞作用和定向溶酶体等特性,使其成为ADC非常有吸引力的靶标。Trop2的内化机制与CME有关。此外,Trop2与多种配体结合,例如Claudin-1、Claudin-7、细胞周期蛋白D1和IGF1。然而,这些配体在与Trop2结合或相互作用时均未被内化。因此,Trop2在肿瘤细胞中的内吞作用比正常细胞更强烈,表明Trop2是ADC的良好靶标。1.TF(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也称为凝血活酶因子III或CD,是一种具有促凝血活性的跨膜糖蛋白,能够与蛋白水解酶因子VIIa(FVIIa)结合诱导细胞内信号传导。TF被认为通过调节细胞存活、增殖、转移和血管生成的FVIA依赖性细胞内信号通路促进癌症进展。由于缺氧诱导的信号传导,它在各种实体瘤和肿瘤血管系统中上调。该抗原的内化特性非常适合开发TF靶向ADC。此外,还报道了TF-FVIIa介导的诱导表面TF表达的机制,其中TF-FVIIa复合物的形成导致TF从高尔基体释放,然后转运到膜上,导致细胞表面TF表达增强。如果抗TFADC可以诱导这种作用,那么这可以允许重复靶向表达TF的恶性细胞。1.4Nectin-4Nectin-4是一种66kDa的I型跨膜蛋白,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间接触。Nectin-4作为ADC靶标具有吸引力,因为它已被证明在几种肿瘤类型中过表达,但在正常成人组织中几乎不存在。目前尚无关于mAb/ADC和nectin-4天然配体或复合物内吞作用的信息,但Nectin-4与病原体结合的内吞作用研究可作为参考。Nectin-4也是麻疹病毒的受体,研究表明,麻疹病毒通过巨胞饮作用进入MCF7、HTB-20乳腺癌和DLD-1结直肠癌细胞。病毒进入需要PAK1,而动力蛋白抑制剂Dynasore对病毒进入没有影响。此外,表达显性阴性颅窝蛋白的细胞并不能消除病毒的内吞作用。基于这些间接研究,Nectin-4表现出病毒受体所需的强大内吞作用。1.5FRαFRα(叶酸受体α)是一种膜结合的代谢叶酸受体,参与叶酸的细胞内转运。一旦与叶酸结合,受体-配体复合物就会通过非经典的内吞机制内化。FRα在卵巢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间皮瘤和肺癌中高表达,但在正常细胞中几乎不表达,这使得该受体非常适合ADC靶向。此外,FRα被认为通过与叶酸结合来帮助促肿瘤信号传导,诱导下游效应,例如激活STAT、FRα作为转录因子作为生长途径的细胞内转运以及叶酸的细胞内转运用于DNA生物合成。1.6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属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在多种实体瘤中高表达,EGFR触发的信号通路可引起肿瘤增殖。针对EGFR的抗体靶向药物,从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等单克隆抗体,到今天的双特异性抗体和ADC药物,都显著提高了疗效和特异性。嵌合抗体西妥珠单抗在ADC药物中的应用已有报道。此外,MAb是一种靶向EGFRvIII(正常生理条件下不发生的肿瘤特异性靶点)的IgG1κ型单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内化特性,可作为小分子药物递送载体。02
血液肿瘤的ADC靶点
对于血液肿瘤,免疫谱系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如CD19、CD20、CD22、CD、CD79B和BCMA在恶性血细胞上广泛且均匀地高水平表达,因此已被广泛探索为ADC开发的候选靶点。此外,获批ADC的靶抗原在结合后容易内化,这是有助于ADC疗效的重要特征。2.1CD19CD19被认为是一种泛B细胞标志物,也是成熟B细胞表面多分子复合物的主要信号转导成分。CD19的表达在大多数B细胞恶性肿瘤中高度保守,此外,CD19具有快速内化动力学,不会脱落到循环中,使其成为理想的ADC靶抗原。2.2CD22CD22是一种kDa的跨膜糖蛋白,与CD一样,是Siglec家族的成员,与该家族具有多种结构特征。主要区别在于CD22比CD大得多,因为它具有多个Ig结构域和ITIM/ITIM样基序。CD22的表达仅限于B细胞,并且CD22在包括ALL在内的各种B细胞恶性肿瘤的大多数母细胞中表达水平升高。CD22被CME内吞。天然样配体通过CD22的组成型快速内吞作用在细胞内积累。这些配体被分选以在溶酶体中降解,而CD22则被回收回细胞表面。此外,CD22配体诱导的内吞作用激活细胞内池,补充或增加细胞表面CD22的表达水平。因此,CD22对ADC具有良好的内吞特性。2.CD0CD0是一种kda的跨膜糖蛋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超家族。它的细胞外部分由六个富含半胱氨酸的结构域(CRD)组成,呈扩展构象。CD0在活化的T细胞和B细胞以及各种淋巴肿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ALCL)上表达。CD0不是内吞性的,而是通过蛋白水解裂解脱落的,CD0的脱落是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介导的。脱落是CD0生物学的一个特征,高浓度的循环可溶性CD0可用作血清标志物来监测肿瘤进展。对于ADC的疗效,CD0循环水平升高似乎可以分离注射的ADC,从而减少能够靶向CD0阳性肿瘤部位的ADC的数量。因此,缺乏内吞作用表明CD0不是理想的ADC靶标。2.4CDCD是一种67kda的跨膜糖蛋白受体,是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SIGLEC)家族的成员,该家族通常在正常髓系细胞上表达,并且是Gemtuzumabozogamicin的靶标,因为它优先在AML细胞上过表达。CD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调节CD内吞作用,可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CME)激活。在内吞作用方面,AML细胞中CD的表达水平与其内吞速率之间没有相关性。CD是一种缓慢内化的抗原,CD交联不能改善内吞作用。对GO无反应的AML患者可能与CD受体摄入功能不佳有关。2.5CD79bCD79b仅在未成熟和成熟B细胞中表达,在恶性肿瘤中≥80%的B细胞中过表达。CD79a和CD79b是两种非共价结合的跨膜蛋白,介导信号传导和内吞作用。对于后者,CD79a-CD79b异二聚体是控制BCR内吞作用的支架。BCR的内吞作用主要由CME完成,并由AP-2介导。有趣的是,CD79a直接与AP-2的μ亚基相互作用,进而激活CD79b并导致整个BCR复合物的内吞作用。此外,对于ADC,CD79a可以内化为单体,但CD79b不能。如果CD79b的近端膜酪氨酸(Y)发生突变,则AP-2与CD79a的结合被阻断,内吞作用也被阻断。在18%的活化B细胞样DLBCL标本中,Y发生突变。总之,有证据表明CD79b的内吞作用取决于整个BCR复合物的内化,而不是作为单体。2.6BCMABCMA或CD,也称为TNFR超家族成员17,转导诱导B细胞存活和增殖的信号。BCMA的分子量仅为20.2kDa,其配体结合的细胞外区域具有“扶手椅”构象,由六个CRDS组成。除多发性骨髓瘤外,BCMA还在许多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表达,例如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0
结论
目前,全球已有15种ADC药物获批上市,超过种ADC药物处于不同研发阶段。从ADC产品的靶点分布来看,HER2是ADC研发最热门的靶点,其次是TROP2。ADC药物的竞争正在加剧。制药企业要想脱颖而出,靶材的选择是关键。近年来,随着细胞毒性药物的更好选择、生物偶联方法、更好的抗原靶向和优化的抗体工程,ADC的发展也呈爆炸式增长。仅在年,就启动了项评估ADC的临床试验,与年相比增加了5%,并且正在研究的肿瘤靶点存在显着重叠。未来,ADC药物在抗肿瘤市场将具有巨大的潜力。在这个轨道上,企业要想脱颖而出,满足临床需求的差异化布局是关键,尤其是在靶点的选择上,这决定了企业在未来商业竞争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