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

时间:2017/3/1 16:25:31 来源:一本正经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

全医通作者:Dr.RenChongren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CD、CD34免疫组化阳性,是一类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壁的、具有非定向分化特征的间质肿瘤。搜集我院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胃道间质瘤25例,分析其CT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有CT检查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5例,其中男7例,女18例,年龄31-75岁,平均年龄(54.1±3.21)岁。其中19例为胃间质瘤,3例为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为空回肠间质瘤,1例为结肠间质瘤。1.2CT检查方法

使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对患者行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螺距1-1.5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mg/ml),注射速度3ml/s,剂量3ml/kg体重,延迟时间动脉期30s,门脉期80s。2结果CT表现:25例均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其中11例直径>5cm,19例境界清楚,11例肿块边界与邻近结构界限模糊,其中2例术前定位错误。18例肿块的密度不均匀,部分呈囊实性改变,其中1例伴溃疡形成,2例病灶内部伴出血,增强扫描间质瘤实性部分呈轻中度至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动脉期(图1-5)。

3讨论胃肠道间质瘤约占所有消化道肿瘤的2%,十二指肠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9:5。好发于第二段且多为腔内型,第三、四段多为腔外型,球部没发现;可合并肠套叠、消化道出血、肠扭转。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腹部不适、腹部包块及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

3.1GIST的影像表现

GIST的CT表现与肿瘤良恶性密切相关。CT平扫肿块多为软组织密度,肿瘤边界大多清晰,少部分恶性GIST可浸润周围组织而显得边界模糊。本组中有3例恶性病灶的边界部分模糊,其他病例肿瘤边界清晰。良性GIST多较小,直径多<5cm,呈圆形或类圆形,恶性GIST多较大,直径多>5cm,多呈分叶状,密度多不均匀,中心见斑点状、斑块状或片状低密度区或高密度区,这些低密度区病理上为囊变、坏死或陈旧性出血,高密度区为新鲜出血。部分恶性GIST瘤灶胃肠腔面可发生溃疡,在溃疡内形成气液平面。GIST可发生钙化,但发生率较低,多呈散在斑点状。CT增强后,良性GIST多呈均匀的轻或中度强化,恶性GIST多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部分肿瘤旁可见排列成簇状或线状增强的细小血管,有学者认为这一征象可能提示肿块为恶性。肿瘤的实质部分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明显,这一强化特点是GIST的特征表现之一,但无特异性。关于GIST延迟期强化的表现报道较少,延迟期仍可见肿瘤强化,但强化不如静脉期。本组有2例恶性GIST行延迟期扫描,发现肿瘤实质强化进一步加强,此种强化方式以往报道少,其诊断价值有待研究。3.4GIST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应与胃肠道癌、淋巴瘤及平滑肌类或神经源性肿瘤鉴别。其中GIST以胃体与胃底多见,通常沿胃壁的垂直方向生长,具有肿瘤瘤体大但附着点局限的生长特点,GIST与胃壁相连部位以外的管壁结构层次正常,胃壁有一定的柔软度,很少有梗阻征象或发生淋巴结转移,如发现腹腔内广泛淋巴结转移应考虑其他疾病。少数沿胃壁浸润生长的GIST与胃癌难鉴别。胃癌发生于胃窦、贲门者多见,肿块周围管壁常呈环形增厚,有僵硬感,与邻近组织分界不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易致管道梗阻。恶性淋巴瘤以继发性淋巴瘤多见,多见于小肠,强化多为轻至中等程度,周围见淋巴结肿大。真正的平滑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肿瘤较少见,平滑肌瘤更多见于食管。CT不能鉴别间质瘤与平滑肌类肿瘤,二者的影像学表现相仿,明确的诊断仍要依赖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电子显微镜。而神经内分泌肿瘤、淋巴瘤因为有特殊的临床表现不难鉴别。其他需要鉴别的肿瘤有:多发息肉伴肠套叠十二指肠腺瘤等。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注:图1-3为同一病例恶性间质瘤,图1可见十二指肠水平段类圆形阴影,密度不均匀;图2可见动脉期不均匀强化;图3静脉器延迟强化。

图4-5为同一病例良性间质瘤,图5动脉期轻度均匀强化。









































儿童白癜风的原因
西安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gwm.com/hbyx/7056.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